?? 编辑:XK
周卡特(Joe Carter)
建筑师、规划师
1986-1988 年期间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
前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您分享一些1985-1988年间,当时我在天津大学学习和工作的日记。
背景信息
1965-1973 年间,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学习建筑学。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轻人都非常理想化,梦想着世界的长久和平与统一。我们对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哲学与信仰都非常感兴趣。比如,我们都读过《道德经》和《易经》。于我而言对中国充满了未知的向往。在20 世纪70 年代我开始尝试学习中文。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加拿大从事了大约10 年的建筑师工作后,我得到了去拜访这个国家的机会。
1984 年末,我得知天津大学建筑系在1985 年要给外国学生开设一门中国传统建筑学的课程,这门课程包括为期两个月的室内授课和一个月的国内重要古迹参观。我就给学校的外事办写了一封信件,当时的外办负责人刘德芙女士给我寄来了邀请函。
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中国之行,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但是我希望我能设法留下来。以下的日记节选描述了我初到天大时,以学生身份前来学习和后续几年以教师身份授课的经历。我的大部分教师生涯都是在教设计课,主要是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沟通。我来到天大之初并无任何教学经验,我是在授课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如何授课的。
1985年
85年教师合影
周卡特与研究生
研究生合影
© 周卡特
5月20日
由于我的报到时间出现了一些小误差,小组里其他的外国人已在前一天已经到达。我独自一人打车到的天大。出租车停在了校园主行政楼的大台阶前,登过了长长的台阶,沉重的木门被弹簧链紧紧地拉着,室内弥漫着消毒水气味,水磨石地面看起来昏暗而凉爽。我沿着走廊找到了一个有英文标志的房门,上面写着“外事办”。
至此,我与天大“缘”起。
??
5月29日
章又新教授教我们如何做水彩表现。他会非常热心地评论我的作品,并分享他的看法:“对象应放置在核心位置;两个对象需要表现出主次关系;初次铅笔草稿稍微勾勒即可;大关系比局部细节更重要”。
我们的两门设计课程其中之一是在南开大学南边的天津水上公园的红莲岛上设计一个中式亭子。方案以水彩表现,我没有绘制课程所要求的场地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而是选择了三向透视的中轴测图。荆其敏教授对此非常感兴趣,他说:“在古代中国,造园师依据诗句提出园林设计的概念,其设计过程也是一种从3D 效果入手的方式”。在我的方案里,当人乘游船靠近湖中的岛屿时岛上的园林是掩藏在茂密的树丛中的。只有通过探索才能发现这个极其隐秘的园林。
有一次,我将我的一个梦做成了一首诗。张文忠教授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并将诗文写在了我的水彩表现图上。根据这个关于鸟儿的梦,我设计出了一个标志,它包含了四个符号,象征了鸟儿旅程的不同阶段。四个扇形分别表示不同含义:右上角的三条横线分别表示天空,地平线和大地;右下角是鸟儿;左下角是鸟儿消失;左上角表示的是鸟儿和天空、地平线、大地的结合。一位自称“路易”的中国留学生刘恒谦将我设计的标志翻刻在石头上,并送给了我。
虽然,每周三下午都会为了省电而拉断电闸,室内昏暗,但我们还是发现中国学生的水彩功底很深厚。我觉得我的水彩画是跟他们比不了。
© 周卡特 1985年研究生
5月31日
晚上的派对
在各种零食和北冰洋汽水之中——我们见到了许多建筑系毕业生:余茂琳、徐苏斌、林宁、兰剑、王晓彤、张驰、盛开、李杰(音译)、何建清、朱剑飞、孙丽萍、孙颐潞、蔡超、刘恒谦以及金丽昌。他们都想提高英语水平并出国深造。
我1985 年第一次来中国认识的所有年轻人几乎都出国留学了,大部分到北美和欧洲求学。我努力想留下来,他们努力想出去,我们都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愿望……
© 周卡特 1986 年7 月,学生合影
6月3日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识。”
张文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这并不是伊恩?麦克哈格所说的“依附自然而设计”;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隐喻而追求的“宛如天开”的效果。他说一个园林设计的发端可以是一首诗或一幅画。中国园林里抽象的云彩和莲花图案来自于佛教的影响。透过门洞只能让你瞥一瞥;“ 迟迟不展露全貌反倒会吊起你的胃口”。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叫做“心无旁骛”的园林图片,以及一个名叫“谁与同坐”的亭子。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先看到次要空间,然后看到主要空间的话,就会给人带来惊喜之感。墙上开设一个门洞,只有一个人可以穿过。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切都很容易理解; 但对我来说,一切非常新鲜,具有启发意义。
??
6月4日
荆其敏教授和张文忠教授向我们教授中国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流程。十年前,中国的高校没有建筑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人工资源,建筑师十分短缺。
6月11日
交流项目的工作部分已经结束。我们搭乘七点的火车。大部分学生骑着自行车来到火车站为我们送行。与学生们告别时我哭了。
接着,开始了长达26 小时的旅程,去往本次中国之行的最后一站——西安。我坐在车窗旁的弹簧座椅上。一个男人坐在我对面,我们一路相谈甚欢。谈话中得知他是一位铁道工程师,曾参与由中国工程师主持的黄河第一大桥的设计工作。他说:“我见到你们和友人告别,欢迎你们再来。”嗯,这是一个不错的预言。
6月22日
在为期三个月的天大生活里,我很确信我想要留下来。
如果开口要求一个工作的话,我怕他们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我而感到为难。然而,就在交流项目结束前的几天,荆其敏教授联系了我并邀请我留下授课一年。这意味着我可以在1986 年秋季重回这里。
??
8月23日
加拿大的暑假结束后,我回到了天津。我沉重的行李里面装满了书籍,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建筑学的。我还带了一套罗伯特?斯坦因的名为《场所意识》的建筑学演讲录像带。
??
8月29日
开学不久,荆其敏教授找到我并告之我将在第八教学楼工作,主要负责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设计课。秋季设计课启动了。辅助我教学的老师是张弛、盛开、徐苏斌、刘杰和何建清。在一片紧张而害羞的目光中,我认识了我的第一群学生。在当时,我只认识很少的汉字。但设计教育并不一定非需要依靠文字,因此语言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走过一张又一张绘图桌,一个一个地观看这些学生的工作。我的“语言”是绘画。在每一张绘图桌前,我拿出草图纸盖在学生的方案上,用草图来表达我的想法、疑问和建议。当我们被一个词语困住时,学生们会找到英语最好的同学,一个个子很高的女生来做几分钟的翻译。他们曾上过托尼?瓦乔尼的课。瓦乔尼描述他们的方案时最喜欢的一个词是“乱七八糟”,学生们在跟我讲这件事时都笑个不停。
我负责的大三学生分别是:张红红、李倩枚、骆峰、董清、张益勋、关伟和于雪梅。
我负责的大四学生分别是:李红、李严、霍光、王悦、曹丹庭、蔡超、阎佐军、钱方、赵凡蓓、刘云月和潘子凌(音译)。
除了设计课以外,我还教授一周一次的建筑英语课。周祖奭教授曾教授过这门课;现在他坐在一旁听我讲课。林宁是他的研究生助教。她的英语水平是建筑系最好的。
“你口语怎么说得这么好?”我问她。
“我有一些录音带,”她说,
“我会在录音机上不断地播放它们,直到记住所有内容。”
周教授允许我可以不拘泥于旧的教科书的限制。在充分利用从加拿大带来的书籍和杂志之后,我准备出一些A3 大小的讲义材料。我的课程教材是一系列文章,每篇文章配以一张插图和其中生僻单词的简短翻译。翻译的工作是林宁完成的。班级规模很大,约100 名学生,一节课时长两小时左右。我一边讲解教学材料,一边会在黑板上用草图解释一些想法和单词。为了让建筑英语课更为有趣,我发明了一个翻译游戏。我发放出去20 个不同的英文建筑观点评述。每个评述发给一个约5 名同学组成的小组。他们一直在座位上听讲;这个活动是为了让他们可以四处走动并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每一个小组需要将手中的英文论述翻译成中文,写在另一张分开的纸条上。当所有人结束后,我收起来所有的原文和中文翻译。然后我给每个小组发放别人的一条中文翻译。下一个任务是将中文译文重新翻译成英文。这个活动可以检验他们的二次翻译与原句之间的差距,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热情。
有一次我尝试着组织了一个拼写比赛。我让所有的学生面朝墙站着。想让他们从椅子上起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过最后他们还是像胆小的蝴蝶一样,在教室里走动起来。所有的座位都空了。比赛结束时站到最后的为胜利者。这种充满竞争的课堂活动与中国的集体意识相冲突,也与数百年大乘佛教影响下“共赢才是真正的胜利”的社会意识相冲突,因为我要求学生作为个体身份去拼写单词。如果一个人不太确定,其他人会小声告诉他答案。他们不会允许任何人最先尴尬地坐上教室中间的空椅子上。对此我只能放弃。课后,周祖奭教授与我顺路,因此我们同行并交谈了一会儿。我感到他为我在课堂企图活跃气氛的失败尝试感到很新奇,但他什么都没说。
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总是想通过给予学生具体的解决办法来教授他们如何设计,年轻一些的老师则倾向于让学生们自己探索直至成功或失败。我当时39 岁,我将自己归到“年轻一些的老师”一类。
年纪大的老师经验比较丰富。设计课的任务之一是设计一个体育馆,这种建筑类型的重要特征是大跨度的屋顶结构。虽然我是一名“外国专家”,但我对这种类型的结构设计没有任何经验。我询问荆教授是否可以找来一名结构工程师来评图,并帮助我们理解大跨度结构设计的一些要点。他同意了,并说一名工程师会在下周二晚上的8 点到我负责的小组来。一个身着毛主席风格的蓝色外套和松垮的蓝色裤子的老男人出现了。对我来说,他看起来和清扫走廊的看门人没有什么区别。我把他请进屋里来,他用挑剔的眼光开始打量学生的作业。他告诉学生们如何使方案更“真实”,以及在空间网架中如何充分利用大跨度悬挑结构。他走后,学生们很激动,然后他们告诉我这个人是天津最著名的结构工程师。
11月29日
天津拥有中国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外国租界区。当我得空时,常独自一人或与学生一起,骑车去探索这些建筑“博物馆”。一个叫邱康的研究生对此非常热情。在荆教授的帮助下,我们开展了一个名为“快速研究项目”的计划。我们在学院大厅张贴海报,征集学生参与到10 座建筑的测绘工作中,其中大部分都位于外国租界区。
一个周六,邱康和我带领约30 名学生,以大三为主,开始了在外国租界区的参观。学生们对这次活动的反应非常热情,因为课业压力一直很大,而且这个活动单纯为了学习,没有设置学分。10 个选定的测绘点中,有两个中国老城区,一个位于奥匈帝国租界区的袁世凯旧居,两个位于意大利租界区以及五个位于英国租界区。参观结束后,学生们分成小组,把10 个测绘地点分配下去。他们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将纷纷回到各自的测绘地点,进行测量然后绘制平立剖图。完成任务后,我会将他们所有人的所有成果印制出来,编辑成一本书,然后发给每个参与者,作为参与这次活动的奖励。
© 周卡特 成都道立面
© 周卡特 马场道立面
1987年
1987年3月
© 周卡特
除去设计课和建筑英语课以外,这个学期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一个国际会议。建筑系组织了一个“关于传统住宅与生活方式的国际论坛”。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举办这样的会议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会总共收到40篇论文,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天津大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的其他地方,最后三分之一来自国外:美国、日本、秘鲁、德国、加拿大(我投了一篇)。
大会的工作语言是英语,而整个大会里只有两个人的母语是英语,所以我负责所有论文的校对工作。由于大会不提供翻译服务,大部分参会者都是直接朗读他们的论文。
有一篇来自清华大学的论文很早便提交到我这里了,作者叫何红雨。文章的主题是《安徽省徽州市的明朝村落》论文的视角全面而综合,包括环境的诸多方面,如物质、社会、美学、历史、经济和管理等写的非常漂亮。论文里的图释完成的也很漂亮。我不禁问自己:“作者是一位女性吧?”如我所料,是一位女士。下午的演讲她用流利的英文讲解并对展示在屏幕上的图片做解释,她张弛有度、思维敏捷的发言让我记住了她——何红雨。(1989 年我们结婚了)
??
9月23日
因果关系
在加拿大过了暑假之后,我带来了更多的录像带,希望和建筑系的师生们分享。
我开始教授八人小组的课程设计,包括郭可和张晓昕。第一个设计题目是幼儿园。最开始形成设计想法时,我让他们把图纸钉在墙上,逐一介绍自己的方案,然后我们一起看图讨论。当学生把他的成果贴在墙上介绍他的设计时,工作室的其他同学都过来旁听了。
我帮着荆其敏教授向《人类聚居学》杂志(Ekistics Magazine )投了一篇论文,是关于新疆吐鲁番夯土建筑以及葡萄园的。我准备了一套新的A3 大小的讲义材料,供建筑英语课堂使用。我复印了108 份,每个学生一份。
荆其敏教授说,没有哪一所建筑院校的外教的任教时间比我长。这要多亏了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帮助。因为在当时,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想要在中国的大学教书超过一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以个人身份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下找到固定工作了几乎不可能。大部分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都隶属于某一个研究所或者公司,或是为大使馆工作。在刘德芙和荆其敏教授等人的大力帮助下,我得以在天大任教,并在1989 年找到了一份在北京的工作。
??
11月12日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建筑学的学生整晚没睡觉看起来都像僵尸,有些人甚至两天都没睡觉。我很担心他们……
张敕和其他老师说九点必须交图,不管完成与否。但是,还有几个学生没有画完图!他们最快也要中午12 点才能完成。我与老师们协商能否将交图时间延长到12 点,老师们同意后,许多同学终于可以松了口气。所有老师们一起对学生们交上来的水彩或墨线的手绘图作业进行评分。我倾向给那些构思突出而且建造起来更符合实际的设计作业打高分,其他老师则觉得那些效果图漂亮的应该得高分。我们的看法出现了分歧。
我向其他的老师建议我们应该开一个组会,同学们可以在组会上汇报他们的工作。他们同意尝试一下。他们以前没有这么做过。会前,我向学生们讲解如何向一群人介绍自己的工作成果,并要求其他同学向汇报者提问,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了很多互动,我认为这次的组会很成功。
??
11月14日
好消息!
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录像带播放器。我和周祖奭教授看了一个早上的录像带 《场所意识》,是罗伯特?斯坦因制作的。我们终于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并讲到里面的内容了。
我把《快速研究项目》成果的复印件发给学生们。这个项目在一年后完工了。学生们看到最终的效果很高兴。
我去年的一个学生肖泉告诉我,我帮助她一起完成的文化中心设计获奖了。我们同天大另一个的获奖者及指导老师一起合了影。
本科生的建筑英语课播放关于中国的BBC 录像带。课程时长2 个小时,我播放了一段《龙之心》的片段,叫做“热爱”。他们非常喜欢!周教授说大家可以下课后再观看1 个小时。后来我们还陆续赏习了罗伯特?斯坦因的《梦想住宅》、《自豪之塔》。
??
12月31日
送,别
帮助学生们看方案。毕业后他们会被分配到祖国各地。我听说设计单位更愿意要男生男生不会因为生育而停止工作。
我被学生邀请参加他们的新年晚会。他们在设计教室的两侧分作两队。所有桌子都被推到一边,使中间的场地更为宽敞。当我进来的时候,他们都大喊“欢迎!”,然后给我找了个座位,并在我手里塞满瓜子。他们玩起了歌曲接龙的游戏。在学生们的盛情邀请下让,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芙蕾雅?雅克斯(Frere Jacques)的名字和几段歌词。 男孩、女孩们19 或20 岁,他们在聚会上唱跳、做互动游戏、合影留念,一派纯真。我的年纪已经是我学生的两倍,却感受不到任何代沟。而且,我很受欢迎。甚至有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并且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学生也全程在场。他几乎整晚都抱着一个吉他。我凑近他仔细聆听,他为我表演了贝多芬的《夜光曲》,并露出了一个害羞的微笑。晚会氛围融洽欢悦,我一直待到凌晨两点半……。
刘德福
图教师合影
学生合影
© 周卡特
以上的节选勾勒出了我的一些经历……
1985.05
1986.02
1987.03
1988.07
2005.05
© 周卡特 2005年5月20日,周卡特先生回访天大
我现在已经70 岁了,有时候会回想过去选择的这条路是否正确。当我离开加拿大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这相当于切断了我和西方建筑学持续的沟通,而将自己投身于20 世纪80 年代的中国。那个年代离开中国的年轻建筑师,渐渐吸收了我所错过的西方建筑学理念。另一方面,我不认为外国人可以很好地了解中国,除非他们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并深挖这里的历史。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邀请您通过以下的链接看看我在近年来所做的一些设计和研究,然后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 城市结构和社区形态
https://www.slideshare.net/qiaokate/city-structure-and-the-shape-of-community-65570729
2.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https://www.slideshare.net/qiaokate/onesqkm-civic-centres-20150427
3.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
https://www.slideshare.net/qiaokate/one-sqkm-a-beijing-montreal-comparison
4. 广厦:中国与新世界秩序秩序研究
https://www.slideshare.net/qiaokate/ss-50799819
?文_ 周卡特(Joe Carter)
译_ 王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在读
文章节选自《城市·环境·设计》UED
10月刊109期《天津大学建筑教育80年 》专辑
——Diaries of Tianjin University 1985-1988,天大日记1985-1988
这是一封来自“我的大学”的邀请函
天大校友,欢迎回家
“80年来,支撑起天大建筑这块坚实而光辉招牌的除了声名显赫、业绩非凡的大师和先生们,还有那些低调搬砖、天天加班的小青椒,以及一拨儿又一拨儿怀揣梦想、奋不顾身往这“火坑”里跳的年轻人。此时此刻每一个坐在同学们身边的老师都是这个学院的灵魂所在,是这个学院的真正意义所在,学院感谢有你!”
2017年7月,张颀院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表致辞《年轻人们2017》,时光荏苒,天大建院已经走过80个年头。
△ 2017年7月,张颀院长毕业典礼致辞《年轻人们2017》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徐中教授上任建筑系主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带来了如今天大严谨治学的校风。
△徐中教授
时光如梭,如今天大建筑教育枝繁叶茂的背后,得益于一辈辈教学者深深扎下的根。
△ 1959年,土建系师生参加全校歌咏比赛,三排居中者为徐中
△ 20世纪60年代我院青年教师合影
△ 1978年,冯建逵、章又新在承德古建筑调研期间作画
△ 方咸孚、王玉生、聂兰生、张颀、张文忠、张敕、魏挹澧老师(从左至右)正在讨论汕头特区38街坊规划方案
△1980年代,胡德军、彭一刚教授外地调研合影
△ 81级与美国外聘教师Tony珍贵合影(tony现为SOM事务所合伙人)
△ 1995年,建校100周年庆典合影留念
那些年,我们的合影,时光请你慢慢的走。
△ 60届学生毕业联欢
△ 81级学生毕业第一次回校
△ 1959级学生当年的毕业设计住宅组合影
△ 59级校友在百年校庆之际返校合影
△ 1995年,章又新先生与周恺先生合影
△ 1995年,64级部分校友合影,前排左3为吕振荣,后排右1为李雄飞
△ 2000年6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院三周年留念
△ 2005年10月,建筑系81级毕业20周年返校聚会
△ 2002级本科毕业典礼 李兴钢和“鸟巢”与毕业生合影
△ 2008年10月,84级同学毕业20周年返校
△ 2012年7月,57、77、78级校友返校
△ 2013年10月,83级相识三十年再聚首
△ 2013年7月,89级部分学生合影
好多记忆,已被定格;好多故事,还在继续……
辛苦了,我的老师!想你们了,亲爱的校友!
相约“我的大学”,一起回来聚聚吧!
天津大学建筑教育八十华诞系列活动
邀请函
天大建筑教育1937-2017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亲爱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校友:
您好!
2017金秋十月,天津大学建筑教育将迎来80华诞!
在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80华诞系列庆典活动,与所有建院学子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八十载沧桑砺洗,蕴积涵育
八十载起承转合,弦歌不辍
艰辛缔造,不呈空谈,成就了天大建筑。80年的执著,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风格与特色;80年的蕴聚,积累起雄厚的教学与科研实力;80年的播撒,收获了最为宝贵的天大人。
亲爱的天大建筑学人,无论是朝夕相处的你,还是好久不见的你,抑或未曾见过的你,金秋十月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同一个时空里,我们相遇吧!
“我的大学”国际建筑教育论坛
论坛时间
2017年10月22日
论坛地点
天津大学
邀请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内外各大高校建筑学院院长、专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知名校友
主办机构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承办机构
《城市 · 环境 · 设计》(UED)杂志社
协办机构
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城市建筑、建筑创作、建筑技艺、南方建筑、建筑与文化、城市规划学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
??
“我的大学”国际建筑教育论坛即将召开
更多论坛信息详见
我的大学,你好吗? | “我的大学”国际建筑教育论坛即将开幕
什么?想来来不了现场?
那怕什么,两大直播平台同时直播,给你你想要的
UED学术直播间,请戳下方二维码
在艺LIVE,该戳什么不用我说了吧!
上半场
下半场
??
《城市·环境·设计》UED10月刊109期
《天津大学建筑教育80年 》专辑预售中
天津大学建筑教育80年华诞
天津大学建筑教育80周年华诞系列活动详细信息敬请关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微信公众号”和建筑学院网站https://arch.tju.edu.cn/。
About UED
版权声明|内容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Explore More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